按照《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育部令第35号)第二十三条规定要求,校学术委员会年度报告对学校整体的学术水平、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等进行全面评价,提出意见、建议,对学术委员会的运行及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一、2024年学校学术水平、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评价
2024年,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强化新工科、新文科和交叉学科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人才培养
2024年,学校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新时代教育数字化的部署,不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需要,优化专业布局,增设电子信息材料、量子信息科学、数字经济3个本科专业,跻身全国首批获准设立电子信息材料专业的高校行列。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校本课程数字化资源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累计上线1958门数字化课程,107门优质慕课被引入课堂,新建25家校外实践基地,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项目进一步扩展。获批1项国家级实验教学项目,显著提升实验教学条件和学生实践能力。在AI赋能高等教育的领域中开拓创新,不断提升AI课程的内涵和水平,开设人工智能基础、AI +信息安全、AI +通信工程、AI +电子工程4门“人工智能基础”通识课。
研究生教育注重分类培养和精细化管理,持续优化学位点建设和学科发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入选第二批依托工程项目联合培养硕博连读生工作试点高校(全国共37所),博士招生人数达到624人,较上年增加125人,推免生和直博生录取人数达870人,优质生源创历史新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总数达到147个,行业导师数量增至1325名,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2024年,学校获得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居全省第一。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并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2024年,教育部简报第五十期《合肥工业大学持续深化产教融合 大力推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被分送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重要部门与单位,推介了我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典型经验与成效。
(二)学科建设
2024年,学校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优化学科布局,不断提升重点学科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重点推进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建设,强化新工科、新文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学校11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万分之四,物理学、植物学与动物学首次进入全球前1%,学科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学校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土木水利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增设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点。通过动态调整和周期性评估,进一步优化学科发展方向和结构,确保学科建设质量稳步提升。
(三)科技创新
2024年,学校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优化科研资源配置,鼓励原创性和颠覆性研究,取得显著成果,2024年科研经费到账突破9亿元,再创新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6项,包括国家优青1项、重大重点类项目10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2项,其中主持6项,数量和质量均创近年新高。
深化与奇瑞汽车、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合作,新增横向合同金额5.7亿元,同比增长35.71%。获批教育部中央预算内投资科研能力建设专项平台“雷击接闪与主动防护研究重大科研装置”,新增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个,以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食源性功能因子合成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全年获授权专利1522件(其中发明专利1246件),软件著作权185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7项。新增科技成果转化公司获得千万级融资,公司估值1.4亿元。此外,学校在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银奖,在第三届创业安徽大赛中摘得金奖,进一步彰显了创新创业活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2024年,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机制,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选树培育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科学探索奖”“全国模范教师”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进一步推进国内外人才引进,与新加坡、香港等多所海境外高校合作,吸引高水平人才,2024年,学校新引进副高级及以上人才36人,青年教师43人,博士后86人,引进人数同比翻倍。新增国家级人才10人、省部级人才30人,人才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修订《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办法》,设立“尚新”特别津贴,增强人才吸引力。
(五)对学术发展的建议
面向“智慧教育元年”和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时代,高等院校迎来了数字化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建议学校加强智能+交叉学科发展,深化学科交融,推动AI、大数据与传统工科、新工科的深度融合,培育未来增长点,助力学校在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等领域抢占制高点。
1.将AI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在课程改革和实训环节中,增加AI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内容,重点培养学生掌握AI的发展现状与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使用AI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社会培养“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工大人。同时,积极探索AI技术在个性化学习、智能评估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打造智慧课堂和智慧校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发挥传统工科优势,鼓励引导各学科开展“AI+”科学研究,以AI为纽带,促进学科间的跨界合作,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学科集群。通过加强AI与传统工科、新工科的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AI+应用”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学术界树立新兴学科的标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影响力。加大对AI领域前沿研究的投入,支持跨学科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养一支面向前沿、工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3.学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在自媒体、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学校作为平台,推动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通过构建以“平台思维”为核心的信息流动机制,优化学校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信息的精准流动,并实现持续的正向流量增长。
二、学术委员会运行及履行职责的情况
2024年,校学术委员会在主任杨善林院士领导下,遵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依据《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围绕学校事业发展需要,以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为目标,统筹做好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学术生态营造、健全校院两级学术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等各项工作,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行使审定、审议、评定和咨询权。
(一)学术事务管理
按照《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校学术委员会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发扬学术民主,遵循学术规律,尊重学术自由,充分发挥学术审定、审议、评价和咨询作用。
1.优化学术组织
按照《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学院分委员会规程》,在学校整体工作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学术事务管理体系。2024年,根据人员调整变动和工作需求,组织开展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委员增补调整工作,物理学院、经济学院等学院学术分委员会根据学院工作需要,进行了委员的动态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基层学术单位的组织结构,推动学校治理体系与“放管服”政策有效衔接。
2.学术审议工作
围绕学校学术事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各类学术事务中的审议职能。2024年1月,审议《学术委员会2023年度工作报告》及《学院学科TOP期刊目录》;3月,审议2024年《“重点监控期刊”目录》;5月,受本科生院委托审议《合肥工业大学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11月受教务处委托,审议《合肥工业大学2027年招生专业选考科目》。
3.学术评价工作
校学术委员会积极探索科学评价导向,深入研究破“五唯”形势下的学术评价体系,突出创新成果、实际贡献,推进分类评价,不断完善学术评价机制。为了确保学术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确定评价标准基础上,评审不设组长,评审专家背靠背独立评审,有效避免单一观点影响整体评审结果。2024年5月-12月,受人力资源处委托对学校2024年拟进人员进行学术评价;9月,受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委托对“2024年度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项目”进行学术评价;11月,受人力资源处委托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进行学术评价;配合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对10名拟聘荣誉性兼职教授进行学术评价。
4.学院分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工作
校学术委员会按学术发展与学术事务管理的需要,校学术委员会设立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和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优化基层学术单位建设,落实“放管服”政策。
2024年,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人才引进的学术评价、高水平论文认定、人才项目推荐、学术不端的鉴定等学术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学院学术分委员会的作用。
校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完成实验动物伦理审批125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41项)、生物医学伦理审批66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23项),有力保障了学术的规范性发展。
(二)学风建设
1.学术诚信宣传教育
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协助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做好学风建设的相关工作,编制并上报学风建设年度报告。全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诚信宣讲与教育工作,学习宣传落实学术诚信政策文件、科研道德提醒、科研评价导向、学术期刊预警名单等最新文件精神,加大学术不端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加强科研人员学术诚信意识。
2024年5月,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深入学院开展学术诚信宣传教育;6月编制《学术诚信材料汇编》和学术诚信宣讲课件,组织学院在师德专项培训和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学术诚信教育活动;10月在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中开展“学术诚信宣传教育”专题报告会,介绍了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学术发展、学术不端的调查处理、违反学术诚信的常见行为、学术诚信提醒,并集中学习了学术诚信的相关文件。引导科研人员和广大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做到诚实守信,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
2.学术诚信记录审核
为满足新形势下对学术诚信管理的要求,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等文件规定,进一步规范学术诚信审核工作,经2020年5月22日校长办公会研究讨论,审议通过《合肥工业大学学术诚信审核流程》(合工大学术字〔2020〕1号)。
2024年,按照学校工作安排,受人力资源处、科研院、教务处等部门委托,对教学名师推荐人选、人才项目推荐人选、聘期内长江学者等进行学术诚信记录审核30项,共809人次。
3.《“重点监控期刊”目录》动态管理
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进一步强化科技管理与评价工作中重视科研诚信道德建设的导向、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发展的学术研究环境,经2018年12月11日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建立《“重点监控期刊”目录》。
2024年根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国内学术机构近期公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对《“重点监控期刊”目录》进行动态管理,发布《关于转发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2024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的通知》(合工大学术字〔2024〕1号)。对在列入该名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重点监控,并及时警示提醒。对存在论文工厂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期刊,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不得报销论文发表的相关费用。同时强调期刊预警不是论文评价,更不是否定预警期刊发表的每项成果,旨在提醒我校科研人员审慎选择成果发表平台。
4.学术不端调查认定
校学术委员会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合肥工业大学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规定,依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法依规开展涉嫌学术不端的调查、认定工作,确保调查过程有章可循,调查结论客观公正,维护学校严谨学风和学术诚信。同时积极配合学校纪委等职能部门开展相关学术成果核查工作。
对查实存在问题的当事人甄别责任,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行政警告、撤销学位等处理,并记入学术诚信记录。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课题立项、人才计划、评优奖励中强化学术诚信考核。有力维护了学术诚信,促进了学术道德建设,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三)学术交流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内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管理的意见(修订稿)〉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指导和资助全校学术报告讲座工作。在规范自然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类报告讲座发布流程的同时,根据双校区办学实际,优化审核流程,实行线上审批,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2024年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报告讲座的审核备案、发布和统计工作,审核备案并在校园网“学术交流”专栏发布561场学术报告信息,其中缪昌文等院士报告10场、卢向华等国内外教授学者和企业高管551场,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形成了崇尚学术、尊重学者、弘扬创新的校园学术环境。
三、结束语
2024年,学校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持续践行“教育强国、科技兴国”使命。学校学科布局不断优化,科研经费再创新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2025年,校学术委员会将继续尊重学术自由,发扬学术民主,弘扬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在学校工作的整体布局中,不断完善学术管理制度,积极发挥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学术事务上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