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备份 >

栏目备份

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2022年度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3-03-27 浏览次数:

按照《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育部令第35号)第二十三条规定要求,校学术委员会年度报告对学校整体的学术水平、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等进行全面评价,提出意见、建议,对学术委员会的运行及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一、2022年学校学术水平、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评价

2022年,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

1. 人才培养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按照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开展传统专业升级改造,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2年获批设置化学、精细化工、智能建造、智慧交通、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5个备案本科专业。面向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新增食品营养与健康、电子信息材料2个本科专业。目前我校已有4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安徽省教育厅评审遴选,我校7项成果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2022年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排名第八。学校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中获1金4银3铜,获奖数量再创历史新高,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徐宝才院长科研团队领衔指导完成的“智敏科技——食品无损智检系统先行者”参赛项目,实现了金奖的历史性突破。

全面推进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制(修)订研究生教育管理系列文件,规范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落实导师责任制,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科融合”协同育人,着力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深化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落实“以能力为导向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共有3项研究生教学成果入选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推荐名单,获得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

2. 学科建设

统筹开展“双一流”建设工作。科学制定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方案,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五类科学谋划“双一流”建设项目。学校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其中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

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本年度学校调整1个目录外二级学科,撤销3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组织开展相关硕士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工作,开展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

3. 科技创新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科技前沿,依托优势学科方向,大力推进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平台的申报和筹建工作。2022年度学校获批水泥基材料低碳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智慧交通车路协同等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

以创新质量为导向,不断提升科研竞争力。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本年度已通过答辩或公示的军工科研项目共18项,“×××壳体损伤失效规律推演”项目获批装备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合同经费1087万元,是学校继军委科技委国防973项目和创新特区重大项目之后,首次获得装发的重大项目。另外获批JW装备发展部“快速支持”项目1项。43项成果获2021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梁樑教授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为学校首次。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安徽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13项成果获2019—2020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出版类三等奖2项。我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获批第一批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开馆。徐科军教授团队的成果“基于双传感器的抗强干扰的数字涡街流量计”和邢献军教授团队的成果“一种带水分剥离装置的垃圾焚烧炉”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4. 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优化师资人才引育制度。出台《合肥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合肥工业大学“讲席教授”岗位聘任实施细则》等文件,提高人才待遇水平,激发人才工作活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自主培育国家级青年人才9人、省部级人才6人。新能源电力系统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吴信东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汪萌教授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围绕校情校史、师德师风、学术诚信、教学发展等专题讲座,通过校史馆参观、线上直播、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完成我校214位新入职教职工岗前培训工作。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人才评价考核办法,健全以岗位职责为基础,明确教师、科研人员、实验及工程技术人员等各类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业务条件,坚决破除“五唯”、破除“SCI至上”,积极构建“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职称评聘体系。构建了由“数量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的新评价体系,形成了以价值和贡献为重心的学术评价新局面。

5. 对学术发展的建议

2022年10-11月,围绕与学术事务相关的学校重大发展战略、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等,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完成了7个学院的调研工作,与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共计69名委员座谈交流,并听取了不同学科的20名青年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主要建议如下:

(1)建议学校结合自身工科特色,明确产业需求,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突破传统工科思维模式,满足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的新需求,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学校层面整体规划,制定有效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机制,强化工科特色,通过学科交叉大力发展工科,发展新工科,形成良好的学科发展生态,重点支持学科排名靠前的优势学科,分层次建设和培育一流学科的后备队,在学科布局上努力打造多个一流学科。

(2)建议学校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创新创业和工程实践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工科学科教师考核时考虑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考核,秉承并发扬学校“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建立一支创新能力强、工程能力强的多层次的教师队伍。

(3)建议学校把“有组织的科研”落在实处,出台配套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支持研发平台和大科研团队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大团队,在大团队中培养人才、锻炼人才,体现年青骨干在大项目大课题中的作用和责任。

二、学术委员会运行及履行职责的情况

2022年,校学术委员会在主任杨善林院士领导下,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依据《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围绕学校事业发展需要,以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为目标,统筹做好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学术生态营造、健全校院两级学术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等各项工作,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高教法行使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权。

1. 学术事务管理

按照《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校学术委员会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发扬学术民主,遵循学术规律,尊重学术自由,充分发挥学术审定、审议、评价和咨询的作用。

(1)主动开展学术咨询工作

围绕与学术事务相关的学校重大发展战略、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等,2022年10-11月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到部分工科特色强的学院进行调研,通过对7个学院学术分委员会69名委员和不同学科的20名青年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介绍了合肥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宣讲了学校的相关政策,了解了教授和青年教师的诉求,体现“教授治学”,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明确了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形成调研报告,为突出工大工科特色、重点建设新工科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

(2)依需开展学术审议工作

根据学校学术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发挥学术委员会对各类学术事务的审议作用。2021年12月-2022年1月,受党政办公室委托,校学术委员会审议《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2022年4月,校学术委员会审议《“重点监控期刊”目录(2021年)》;2022年6月,受发展规划办公室委托,校学术委员会对“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共建合作协议书(征求意见稿)”进行审议。

(3)改革完善学术评价机制

积极探索科学评价导向,突出创新成果的质量、实际贡献,推进分类评价,不断完善学术评价机制。2022年1月,受研究生院委托,校学术委员会对2021年度“研究生学术交流年会”中的研究生优秀成果奖进行学术评价,评审组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同时考虑学科特色和各学科之间的差异,评审产生19项研究生优秀成果;2022年5月,受科研院委托,校学术委员会对“202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进行学术评价;2022年7月,受国际事务处委托,校学术委员会对“2022年度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项目”进行学术评价;2022年8月受人事处委托,校学术委员会对“2021年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进行学术评价;2022年校学术委员会对学校拟聘的12名兼职学术职务人员进行学术评价。

(4)学院分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工作

校学术委员会按学术发展与学术事务管理的需要,分别设立了校学术委员会学院分委员会、校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完善基层学术单位的组织建设,使“放管服”要求落到实处。

2022年,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人才引进及聘期考核中的学术评价、高水平论文认定、人才项目推荐、学术不端的鉴定等学术事务管理中,继续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学院分委员会的作用。机械、电气、食品等15个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完成了研究生新专业培养方案的评议工作,并提交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2022年,校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对涉及需伦理审查的项目进行伦理审查和备案,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医学伦理审查30项,实验动物研究的伦理审查62项,科学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批1项。

2. 学风建设

(1)学术诚信宣传教育

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作为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下属办公室,积极做好学风建设的相关工作,编制并上报学风建设年度报告。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学术诚信宣讲与教育工作,学习宣传落实学术诚信政策文件、科研道德提醒、科研评价导向、学术期刊预警名单等最新文件精神,加大学术不端典型案例警示的宣传力度,加强科研人员学术诚信意识。

编制《合肥工业大学学术诚信材料汇编》,组织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全体成员学习材料汇编中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提醒。组织各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开展针对全体科研人员的学术诚信教育工作,将科学道德、学风建设宣讲教育融入新入职教师、新进研究生导师的岗前培训中;广泛开展本科生、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活动,通过网站、宣传栏、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实现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学术诚信宣传全覆盖。

2022年11月岗前培训中,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对新入职教师开展学术诚信宣传教育工作,举行“学术诚信宣传教育”专题报告会,解读学术诚信相关政策法规,介绍学术不端调查处理过程,分析学术不端的典型案例及违反学术诚信的常见行为,引导科研人员在科研实践中的诚实守信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

(2)学术诚信审核

为满足新形势下对学术诚信管理的要求,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文件规定,进一步规范学术诚信审核工作。按照学校工作安排,受人事处、科研院等部门委托,对学校第五轮专业分级申报人员、斛兵学者提名人、人才项目推荐人选、对聘期内长江学者等进行学术诚信记录审核11项,共592人次。

(3)“重点监控期刊”目录

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进一步强化科技管理与评价工作中重视科研诚信道德建设的导向、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发展的学术研究环境,经2018年12月11日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建立《“重点监控期刊”目录》。2022年根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国内学术机构近期公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对《“重点监控期刊”目录》进行动态管理,发布《关于转发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国内学术机构发布的2021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的通知》(合工大学术字〔2022〕1号)。对在预警风险级别为高风险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重点监控,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不得报销论文发表的相关费用;对在预警风险级别为中、低风险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及时警示提醒。同时强调期刊预警不是论文评价,更不是否定预警期刊发表的每项成果,旨在提醒我校科研人员审慎选择成果发表平台。

(4)学术不端调查认定

按照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合肥工业大学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要求,坚持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原则,严肃查处学术不端事件。对查实存在问题的当事人甄别责任、严肃处理、记入学术诚信记录,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课题立项、人才计划、评优奖励中强化学术诚信考核。2022年依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学术不端调查程序,多部门联合全面开展学术调查和认定工作,对当事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行政警告、调离教师岗位等处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规范调查程序,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3. 学术交流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内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管理的意见(修订稿)>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指导和资助全校学术报告讲座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报告讲座发布流程。

以报告讲座、论坛研讨会等为载体,不断拓宽广大师生的视野,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形成崇尚学术、尊重学者、弘扬创新的校园学术环境。2022年校学术委员会负责指导、资助各学院和有关部门开展学术交流与讲座,在校园网单独开辟“学术交流”专栏,共发布443场线上线下学术报告信息,其中清华大学庄惟敏、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Mike Benton等院士报告26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闵元增教授、雅典国立技术大学Nikolaos Chatziargyriou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杨志勇研究员等国内外学者和企业高管417场。受疫情的影响,部分学术报告讲座不能线下举办,我校依托线上会议平台,持续开展线上学术报告讲座,2022年共开展线上报告344场,进一步丰富了学术报告讲座形式,加强了学术交流,活跃了校园学术气氛。

三、结束语

2022年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2023年校学术委员会在主任杨善林院士领导下,继续遵循学术规律,尊重学术自由、学术平等,鼓励学术创新;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学术事务管理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立履行咨询职权的机制;按照学校特色和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标准及审议和评定流程,健全校院两级学术运行机制,落实“教授治学”制度,大力推进学校学术事务管理,为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作出更大贡献。

友情链接